運動後常會頭痛?切勿忽視,專家拆解背後成因及教預防貼士改善。
運動後易頭痛勿忽視。資料圖片
「運動性頭痛」不容忽視
運動有益身心健康,但不少市民反映每逢劇烈運動後總會出現頭痛症狀,自此對運動卻步。據《生命時報》指出,所謂「運動性頭痛」主要因腦部血管急速擴張、血流量及壓力上升所致,尤其常見於平日缺乏鍛煉人士突然進行高強度運動。研究顯示,約1至2成的成年人曾受此困擾,偏頭痛患者更易受影響。
缺乏鍛煉人士突然進行高強度運動易出現「運動性頭痛」。資料圖片
血管反應與環境因素為主因 高溫與脫水更易誘發
「運動性頭痛」多表現為頭兩側搏動性疼痛,部分人於運動期間或運動結束後隨即出現頭痛。專家解釋,劇烈運動時腦部血流激增,導致顱內壓上升,引發疼痛,高溫環境下運動,身體須增加腦部血流以降溫,若同時大量排汗導致脫水,會令血管收縮,加劇頭痛發作風險。此外,長期姿勢不良、頸部肌肉緊張、低血糖、乳酸堆積、女性經期或焦慮等均可誘發相關不適。
劇烈運動時因腦部血流激增致顱內壓上升,最終引發疼痛。資料圖片
熱身補水是關鍵 建議循序漸進調整運動強度
預防運動性頭痛,專家建議運動前應以快走或動態拉伸進行5至10分鐘熱身,並於運動前1小時補充碳水化合物及300毫升水,運動期間每20分鐘補水150毫升。運動應由低強度逐步增加,避免突擊式鍛煉,頸椎問題者宜避免低頭跑步或舉重,可選擇游泳或瑜伽等運動。高溫天氣下,宜選擇清晨或晚上於室內運動。若出現不適,可冷敷額頭、按摩太陽穴及頸部,或飲用電解質飲料作即時舒緩。
循序漸進調整運動強度可預防出現頭痛等不適症狀。資料圖片
警惕嚴重徵狀 及早求醫排查潛在疾病
大部分運動性頭痛屬良性會自行緩解,惟若出現劇烈突發如雷擊般頭痛,或伴有視力改變、意識模糊、肢體無力、頸部僵硬、持續嘔吐發燒,或頭痛持續超過24小時未見好轉,則應及時求醫,以排除腦出血、腦腫瘤等嚴重疾病。
建立良好運動習慣 長遠有助預防頭痛
專家提醒,建立規律運動習慣、每週3次中等強度運動,有助增強血管調節能力,頸部易緊張者可進行彈力帶抗阻訓練。偏頭痛患者急性期應避免運動,緩解期可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如太極,建議可記錄頭痛日誌協助找出誘因,並避免自行長期服用止痛藥,以免延誤病情。保持科學、量力而行的運動,才能真正令運動成為健康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