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隋·杨广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隋炀帝杨广流传下来的诗作,一共有47首,《野望》算是当中比较不出名的一首。这首诗如果按《文心雕龙》的审美理论来说的话,算不上是一首特别好的诗。
因为这首诗的内容太过于伤感了,达不到“哀而不伤”的审美要求。并且整首诗也只见“情”,不见“志”。可是就是这样一首诗,却给中国文学界贡献了一个非常经曲的意象——“寒鸦”。
学过元曲大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同学,一读杨广这首诗,马上就应该明白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容了。
那是一个黄昏,诗人不知道为何,途经一座荒村。他游目四望,看到了村外的小桥流水,看到了树梢上掠过了几只“寒鸦”,那是不吉的征兆。
在死亡肃杀的氛围中,他极目远望,在夕阳之下,前路非常渺茫,于是他的心情也沮丧到了极点,魂魄也好像已经飞到了天外。
整首诗的格调都显得暮气沉沉的,似乎预示着诗人已经衰老,人生已暮。更严重的是,诗人的前途未卜,来时也无多了。
诗意中,透出了无比的绝望、万般的无奈与凄凉的感伤。从整体的意境和意思来看,这首诗像是杨广在最后的那些日子里面,写下的绝命辞。
寒鸦又叫老鸹,在中国古代的看法里面,它是一种预示死亡的不祥之鸟。据说最早用它入诗的是《诗经·小雅·小弁》:“弁彼鸴斯,归飞提提。”
“鸴”就是老鸹,但是这里并没有用到“寒鸦”二字。如今,当你用“寒鸦”作为关键词,在中国诗词搜索引擎里面查找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最早的出处,正是杨广的这首《野望》。
换句话说,正是从杨广的《野望》之后,中国的诗人、词人们才开始热衷于在诗里面写“寒鸦”。因此才有了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才有了刘长卿的“但见荒郊外,寒鸦暮暮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