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第十六窟的佛像到底代表哪位皇帝?为何孤身而没胁侍?

云冈石窟第十六窟的佛像到底代表哪位皇帝?为何孤身而没胁侍?

云冈石窟在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芬兰的赫尔辛基会议上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对其的评价是:“代表了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昙曜五窟指的是云冈石窟中16-20窟的称谓,为云冈石窟早期建造的石窟。在昙曜五窟中,与其他四个窟相比特点最突出的便是十六窟。

当年昙曜高僧凿山开窟之时,文成帝“令如帝身”,以宣扬“皇帝及当今如来”的政治宣传,创造了“人神合一”的雕像。最具有“人神合一”的佛像,当推十六窟。关于此至今还有多种说法。到底代表哪一位皇帝呢?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造像标准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内容是雕凿佛像的依据,《造像量度经》中将佛像比例有严格的规定。

第十六窟平面呈椭圆形,主佛释迦像13.5米,站立于莲花台上,肉髻加水波纹发式,是典型的犍陀罗佛像艺术风格的发式,但是脸型瘦长,神情英俊,厚重的毡披式袈裟与胸前的飘带佩结,在之前的石窟艺术中均没有出现过。这便是独特的云冈模式“人神合一”。

故而就有了“唯一着鲜卑服饰的鲜卑人造像”,并认定这就是后来魏孝文帝后来改革的服饰,褒衣博带式样。更有甚者提出了胸前的佩结为西装领带的雏形,改进唐装的初始版。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其实是一种从古印度传来的僧衣,将原本很薄的质地变成厚重而已。(11窟东侧附属窟也有一尊服饰相似,更像领带)

展开全文

明显比其他四窟相比,不仅仅服饰上的区别,还有就是16窟没有胁侍,作为帝王象征又代表哪位皇帝?

说法一:十六窟为昙曜五窟最早开凿的一个窟,也是云冈石窟的开山之作,严格按照“镌建佛像各一”的旨意,造像纯属单一像考略而凿。随后的四窟出现了胁侍,是随着实践才加以雕凿并复杂化。理由是佛像背后的窟壁十分粗糙、简单。所以他代表的是北魏尊崇的远祖宗拓跋力微,象征游牧时期的粗狂。故而有了鲜卑人鲜卑服饰的雕塑形象,面容英俊,突出的人的英雄气概,尚未到达“佛及当今皇帝”的程度。

说法二:十六窟与其他四窟相比较,明显佛像靠后,与其他四窟主像几乎占满整个空间形成反差。主像服饰与中期造像相似,身着褒衣博带式服饰。认为初期开凿后因施工计划失败,故而废弃,后期才补塑,才有了与中期相似的雕凿手法。代表皇帝为道武帝拓跋珪,因其建立北魏,带领鲜卑拓跋部从游牧部落走向封建王朝,故而凿成鲜卑人形象。

这两种说法均从服饰上来定位皇帝。

说法三:在昙曜五窟中,十六窟的明窗开口最小,为最晚雕凿的一个窟。代表皇帝为恢复佛法的文成帝,当时文成帝仅仅二十六岁便身死,其英俊年少之形象就是最好的证据。此时的大型石窟的雕凿技艺已经相当成熟,不必要开大明窗加大工程量,且与第十九、二十窟的佛标准“三十二相”相比,侧重人形也展现佛像为云冈特色,造像风格随之转变影响了随后的石窟造像风格。没有胁侍则是佛初发心时,尚未入定,无需胁侍。象征文成帝恢复佛法初发心始便成正觉。而初发心的四十一种特征中,第三便是心坚牢,一切外道无能胜者,第四是心一切众魔不能破坏,代表了恢复佛法之坚毅决断。而身上的服饰,则为初发心时之僧衣,并非入定后的传统袈裟。

目前通行认定的是第三种说法,第十六窟代表的是文成帝拓跋濬。具体是谁,还有待进一步确认考察研究。

在明窗的东壁,上下两层的佛龛,上层雕塑了交脚弥勒菩萨,龛外有双掌合十的胁侍菩萨,下层雕双佛对坐。以及门口西侧佛龛楣上,两边各雕有伎乐天,手持横笛、海螺、腰鼓、琵琶、撞铃等乐器,身体肥胖,半跪敬佛。为中期补雕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